參、「多元通識選修課程」強調課程的統整性與促進性,以融合人文與科技,提升博雅涵養。通識選修課程分三大領域,各領域課程所欲培養之能力指標如下:
|
|
|
A. |
人文藝術領域: |
(1) |
自我建構: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與發展自我概念。 |
(2) |
生命意義: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啟蒙與存在的意義。 |
(3) |
哲學思考:培育學生獨立思考、推理能力及建立適當的價值觀。 |
(4) |
藝術涵養:提昇學生鑑賞、傾聽、閱讀 …… 等藝術素養。 |
(5) |
人類文明的探索:引導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。 |
(6) |
歷史認識與思考:提昇學生從歷史角度思考人文現象及拓深分析的能力。 |
(7) |
台灣歷史與文化:引導學生認識台灣文化的發展,探討台灣的處境與未來。 |
(8) |
多元文化觀:培養學生包容與欣賞各族群、民族的文化,建立開放、多元的文化觀。 |
|
B. |
社會科學領域: |
(1) |
人文關懷: A. 落實「以人為本」的積極精神; B. 由不同視野,對人類與社 羣 給予關懷。 |
(2) |
公民社會素養:形塑公民社會成員的基本素養。 |
(3) |
民主法治與倫理:培養學生對民主法治的基本認識。 |
(4) |
生活能力與意義:學習調適壓力與蒐集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,創造理想的生活。 |
(5) |
人際關係:引導學生學習人際溝通的良善互動,拓展人際脈絡 |
(6) |
國際視野:培養包容的觀點,擴大視野。 |
(7) |
科際整合:鼓勵學生從事不同學科之間的交互學習。 |
|
C. |
自然與科技領域: |
(1)
|
主體性( Student oriented ): 課程應以學生為主體出發,根據學生的需要設計,使學生能夠透過討論、思辯、批判與比較,了解自己、了解「自己與他人之關係」、「自己與自然世界」或「自己與社會環境」之關係。 |
(2)
|
基本性 ( Fundamental ): 課程內容應包涵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。相對於工具性或休閒性課程而言,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有基本性。所謂「基本性」,是指課程應涉及人類最根本、最重要、最不可或缺的元素。 |
(3)
|
應用性 ( Application oriented ): 課程內容應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應用至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上,並能使學生有機會從各種角度進一步發展自身興趣。 |
(4)
|
整合性 ( Integrative ): 課程內容應整合不同角度、領域或學科之知識,以啟發學生的心智,並讓學生有機會學習主動尋找資料,整合為有意義的知識。 |
(5)
|
普世性 ( Universal ): 課程內容應儘量涵括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,避免只是適合某特定族群或文化的內容,使學生能有宏觀的視野,以思考並處理問題。 |